淮南市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改革新聞發布會召開
主持人:
各位新聞界記者朋友,大家好!歡迎出席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參加今天新聞發布會的媒體有各省級駐淮媒體和市內各媒體,本場發布會由淮南傳媒集團進行現場直播。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長期堅持并不斷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是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要求。今天,我們邀請到淮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馬強,圍繞我市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改革工作進行發布并回答記者提問。下面我們依次進行。
首先請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馬強介紹有關情況。
馬強:
主持人好!各位記者朋友大家好!首先,借此機會感謝廣大朋友們對耕地保護工作的關心支持和理解,下面我就占補平衡制度改革工作做如下新聞發布。
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內容。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耕地面積進一步增加,全國耕地總量實現“三連增”,牢牢守住了18億畝耕地紅線。與此同時,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耕地保護依然面臨嚴峻形勢。2023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時,首次提出要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將各類對耕地的占用統一納入占補平衡管理。2023年10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自然資源部王廣華部長《切實加強耕地保護,改革完善占補平衡制度》一文。文章聚焦守牢耕地保護紅線、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關鍵問題,針對落實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要求,切實推進占補平衡制度改革部署落地見效作出了指導。
近年來,在持續嚴格規范非農建設占用耕地落實占補平衡的基礎上,針對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反映的大量耕地不合理流失問題,要求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落實“進出平衡”,在年度內補足數量相等、質量相當的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針對違法建設占用耕地造成耕地減少問題,嚴格規定違法用地整改處置到位前,必須先行“凍結”當地相應的儲備補充耕地指標,確保耕地不再減少。通過落實“進出平衡”“占補平衡”和違法占用耕地先行凍結儲備補充耕地指標等措施,初步遏制了多年來耕地總量持續減少的勢頭,實現了2021年、2022年、2023年連續三年全國耕地總量凈增加。
但是目前耕地保護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從占用耕地看,城鄉建設和基礎設施配套等各類非農建設仍不可避免地將占用一部分耕地,農業結構調整、造林種樹造成耕地流失的規模仍然不小,違法違規用地問題仍較突出。二是從補充耕地看,一些地方占補平衡存在占多補少、占優補劣甚至弄虛作假問題,落實“進出平衡”不到位,區域耕地總量仍在減少;有的地方違規開墾破壞生態環境,一些補充耕地質量不高,存在撂荒和流失現象。三是全國耕地后備資源越來越少,且多位于生態功能重要區域,通過開墾后備資源補充耕地難度越來越大。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工作,將耕地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逐縣區分析情況,解決難點堵點問題,為耕地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強保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直有關部門和各縣區嚴格執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改革過渡期相關政策,通過以下四項措施深入貫徹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改革:
一是學習領會耕地占補平衡新政策體系。按照占補平衡制度改革要求,圍繞部《關于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管理的通知》和省《關于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管理的實施意見》的相關精神,組織學習領會新的補充耕地管理、占用耕地補償標準及補充耕地跨區域調劑標準等相關政策。
二是統籌各類補充耕地后備資源。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前提下,將上一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確認的未利用地、建設用地和其他農用地等各類非耕地,作為下一年度補充耕地指標來源,有序推進補充耕地實施,穩步增加穩定耕地面積,為我市建設用地項目落地提供保障。
三是嚴格補充耕地管理。進一步規范補充耕地項目管理,修訂完善我市補充耕地項目管理辦法,嚴格核定新增耕地,加強補充耕地入庫監管。
四是完善補充耕地指標調劑制度。嚴格控制非農建設跨區域補充耕地,強化縣域內自行挖潛落實補充耕地任務,進一步規范補充耕地交易行為,做好市級統籌補充耕地指標調劑,保障我市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耕地保護是一個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的問題,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牽掛于心的“國之大者”。我們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將在實事求是、尊重規律、保護農民利益的前提下,按照“突出把握好量質并重、嚴格執法、系統推進、永續利用”的重大要求深化改革,構建相應的政策體系和長效保護機制,持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主持人:
下面進入記者提問環節,請記者提問時先通報所在媒體機構名稱。
淮河早報記者:
剛才您在發言中提到耕地“占補平衡”和“進出平衡”,請問,耕地“占補平衡”與“進出平衡”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馬強:
1998年修訂的《土地管理法》確立了以“占補平衡”為核心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其重點是針對當時建設大量占用農地導致我國耕地面積急劇減少、“口糧田”受到嚴重威脅的現狀,對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進行嚴格管控。這項制度實行以來,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遏制了盲目占用耕地或貪大求多亂占濫用耕地搞建設的沖動,而且在總量上保證了耕地的“補大于占”,為推動實現我國耕地的總量平衡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2021年11月27日,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關于嚴格耕地用途管制有關問題的通知》,首次提出耕地“進出平衡”的概念,對一般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的,要實行耕地“進出平衡”,這既是對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的拓展和補充,也是對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的細化、深化和強化。
“進出平衡”與“占補平衡”制度的出臺背景,都是基于我國土地基本國情和所面臨的耕地保護形勢。從“占補平衡”到“進出平衡”,實際上是從管控建設占用和管控農地互轉的不同角度,共同織密織牢了耕地保護網。
2023年12月29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都Z食安全保障法》第十一條規定,國家實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嚴格控制各類占用耕地行為;確需占用耕地的,應當依法落實補充耕地責任,補充與所占用耕地數量相等、質量相當的耕地。這是關于耕地占補制度的最新法律制度安排。
主持人:
請繼續提問。
今晚800記者:
請問,我市在耕地保護工作中面臨哪些難題?
馬強:
我市在耕地保護工作中面臨的一些難題,例如:耕地后備資源日益減少,尋找合適的補充耕地變得越發困難;補充耕地質量提升也面臨挑戰,需要投入更多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占補平衡工作涉及多個部門和環節,協調和溝通的成本較高;全市采煤沉陷造成的耕地損毀給耕地保護工作帶來影響,特別是穩定耕地的流失問題,都增加了我市耕地保護工作的難度。
工商導報記者:
請問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改革完善后將有哪些新改變?
馬強:
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改革完善后主要有以下幾點變化:
一是“小占補”變“大占補”,耕地保護范圍得到統一。按照改革部署,調整完善占用耕地補償制度,將以往的非農建設占用耕地落實占補平衡擴展到各類占用耕地均要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由“小占補”變為“大占補”,耕地保護范圍實現統一。
二是補充耕地來源得到有效拓展。改革后補充耕地來源主要為:鹽堿地等未利用地、低效閑置建設用地、從耕地中流出的園地、林地、草地等其他農用地。換而言之,將以往屬于耕地進出平衡的資源納入了補充耕地來源。
三是有利于耕地整體性保護。以往耕地“占補平衡”區別于“進出平衡”的是其有一定的指標交易收益,一些地方在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時一味追求指標收益,而忽視耕地整體性保護。譬如,在補充耕地選址階段,只選取符合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地塊進行開墾,而對于符合耕地“進出平衡”的地塊未做復墾,不利于耕地集中連片和整體性保護。改革后,隨著落實“大占補”的實施,拓寬補充耕地來源,有利于耕地集中連片和整體性保護。
四是有效防止借用“進出平衡”規避落實“占補平衡”。面對日趨復雜的耕地保護形勢,耕地利用的形態不斷在變,“農”與“非農”“糧”與“非糧”的界限會更加難以嚴格限定。一些地方以“農業發展”之名,行“非農建設”之實,以此來規避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此次占補平衡改革,由“小占補”變為“大占補”,各類占用耕地行為均需落實占補平衡,堅持以補定占、嚴控占用、嚴格補充、嚴守總量,可有效防止借用“進出平衡”規避落實“占補平衡”。
主持人:
感謝發言人的發布。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散會。